追寻红色足迹 · 冉庄地道战遗址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嘉达鼎新
发布时间:2021-04-02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河北省图书馆带您打卡红色景点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向上滑动  解锁拼图
  • 本期红色景点:

  •       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保定市清苑区冉庄镇冉庄村,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处重要战争遗址。1938年冉庄地道开挖, 1943年扩建,于1944年冬天基本完成。 遗址整个保护区面积为30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区为26万平方米。遗址的地道及工事以冉庄村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干线,长2.25千米。另有南北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和通往外村的联村地道4条,全长约16千米。冉庄地道战遗址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见证,是人民战争取得胜利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英勇斗争精神的历史见证。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8月2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2016年12月3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冉庄地道战遗址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南侵,采取“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进行“大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仅在6万平方千米的冀中平原上,就修筑据点、炮楼1783处,修公路2万多千米,挖封锁沟8878千米,把冀中平原细碎分割成2670块。冉庄人民为保存自己,并消灭敌人,设计了各种地道工事和地道口,部署不同的作战方法进行打击敌人。冉庄地道源于单口的隐蔽洞(俗称蛤蟆蹲),是地道的开始和雏形。初期仅是村民为躲避敌人的残害,自发地挖了单口洞用于隐蔽防身。后由于战争的需要,把单口洞改成了双口洞,洞身逐步延长。最后挖成了户户相连,村村相通,上下呼应,能打、能退、能进的地道网。
  •   冉庄地道战遗址  
  • 母爱拼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