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派《论语》十日谈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颖慧
发布时间:2017-08-29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日:我和孔子的聊天记录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第一日:我和孔子的聊天记录
  • 国学派《论语》十日谈


  •        悦读会的各位盆友们,大家好,从本周开始,由国学派带着大家穿越时光回到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一起领略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的魅力和光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是古代学子必学课程,古代孩童从八岁开始入学,一直到15岁左右,都会修习“四书五经”。
           说起《论语》,就绕不开孔子,因为《论语》就是以“语录体和对话体”形式呈现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时值教师节期间,为了向伟大的教育家、至圣先师孔师致敬,我们做了一期特别策划,对孔师进行了一次报道。现在!我们将穿越回公元春秋战国时期去采访孔子及子思(孔子嫡孙,孔伋字子思),你将会看到我们和孔子访谈的聊天记录!
           惊不惊喜?期不期待!Let's go!
  •        本次采访的目的除了搞清孔子的生平,很重要的是搞清以下三个问题:
           1.孔子为什么被称为孔圣人、至圣先师?
           2.如何评价孔子这个人?
           3.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 孔子
  • 国学派记者
  • 我是在19岁娶妻的,娶了宋人亓(qí)官氏之女为妻,我们这个时候娶妻早,一般15岁至20岁。20岁,我的独子出生,因为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孩子起名为鲤,字伯鱼。




  • 说说您的家人吧?
  • 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概况,十五岁,“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我十五岁时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

    三十岁,“三十而立”,当时我有了一点点小名气,齐景公与晏婴来出访鲁国时召见了我,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三十六岁,齐景公曾与我讨论政治,我跟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回道:“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能得而食诸!”同年,我在齐,与齐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四十岁,“四十而不惑”。经过几十年的磨练,我对人生的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四十七岁,阳虎(春秋后期鲁国人,成功逆袭的反派人物,季孙氏家臣,以季孙家臣之身,毫无雄厚家底与政治背景,跻身鲁国卿大夫行列,“陪臣执国命”)劝我出仕,我志不在此,就没有明确表态,退而修 《诗》《书》《礼》《乐》。

    五十岁,“五十而知天命”,我开始研究自然的规律和法则。

    五十五岁,我们鲁国的君臣怠于政事,感到很失望,于是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十四年访问诸侯列国的活动。

    六十岁, “六十而耳顺”,我路过郑国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站岗的人嘲笑为“累累若丧家之狗”。我欣然一笑:“他说的对啊,哈哈!”这大概就是耳顺吧。

    六十八岁,我结束了访问列国诸侯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返鲁,专心从事文献整理和教育事业,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并继续聚徒授业,“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七十岁,随心所欲,不逾矩(能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PS: 公元前479年,孔子在七十三岁时患病去世,葬于鲁城。弟子及鲁国他人,一同前往墓旁居住的一百多家,因而就把这里命名为“孔里”。并把孔子故居改为庙堂,将孔子平生衣冠琴书藏于堂中。自此以后,年年奉祀。今曲阜之孔庙、孔府、孔林,就被称为“三孔”。)
  • 那还真要求你们能文能武呀,您还被后世称为“天之木铎”(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振鸣以引起众人注意,比喻宣扬教化的人)呢,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还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您能简单说说下您的求学之路么?
  • 我们这的贵族子弟六岁上小学,先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八岁习字。还要学习六艺: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驶牛车)、书(书法)、数(数学)。十五岁进入大学,开始学习经典:先是学习《四书》,按照次序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 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
  • 听说您家还是贵族,书上说贵族学习有一整套的学习体系,简称“六艺”,具体是怎样的呢?
  • 发哥呀,那真是有缘,啥时介绍认识下?嗯,我是在六岁时(公元前546年),在母亲(其母叫颜徵在)的教育下,对礼开始感兴趣的,“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演习礼仪,我自幼幼年丧父,由母亲扶养成人。
  • 嗯嗯,奇人必有奇貌,从您现在就可以看出您年轻的时候,必是高大威猛、文武双全,和我们那个时代一个叫周润发的影视巨星长得特像,在您这个时代您被称为“天纵之圣”,可以看出您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而且您在我们那个时代被称为“文圣”呢!所以想问下,您的学习启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 五十五岁 
    公元前497年,鲁国得治,齐国畏惧。齐国想要败坏鲁国的朝政,于是便选美女、华服和好马送给鲁国的君主。于是,鲁国的君臣荒于女色,怠于政事,多日不听朝政,也不按礼制送膰肉(当时郊祭用的供肉)给孔子,孔子失望,于是离开了出国,开始了十四年访问诸侯列国的活动。
  • 六岁 
    公元前546年,孔子在母亲颜征在的教育下,自幼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演习礼仪。
  • 时间:公元前481年(时年孔子71岁)
    地点:山东曲阜杏坛(孔子授课的地方,因有四棵杏树故称杏坛)

  • 孔夫子,您好!我们是您的粉丝,来自2200年后的中国岭南玉柴。因为非常崇拜您,我们受其他粉丝委托,穿越回来想采访下您,《左传》上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句话可以说是您一生的写照,所以首先我们想请您介绍下您的生平。


  • 三十知天命
  • 三十六岁 
    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 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能得而食诸!”同年,孔子在齐,与齐太师语乐,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 六十耳顺
  • 四十不惑
  • 2200年以后穿越过来的?厉害!玉柴呀,听说和我们山东的潍柴并称 “中国动力双雄”!是呀,真是“逝者如斯夫!”,一晃我都七十多岁了,话说我是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在鲁国陬邑昌平乡出生的,因为刚出生时头顶上的骨头与众不同,四面高,中间低,又因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所以我取名叫丘,字“仲尼”。
  • 六十岁 
    公元前492年,孔子要路过郑国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孔子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 被站岗的人嘲笑,称他为“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欣然一笑:“他说的对啊,哈哈!”

    六十四岁 
    公元前488年,孔门弟子大多在卫国当官,请求孔子返回卫国,孔子便返回卫国。子路问孔子:“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回答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六十八岁 
    公元前484年,孔子结束了访问列国诸侯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孔子返鲁后,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专心从事文献整理和教育事业,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并继续聚徒授业,培育治国贤才,据史载:“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 五十知天命
  •       我读孔子之言,见孔子之行。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 四十七岁 
    公元前505年,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口头答应,但终不仕。退而修 《诗》、《书》、《礼》、《乐》。纷纷从远方来求学,弟子更加众多。
  • 七十一岁 
    公元前481年,周孔子在鲁,作《春秋》。一个春日,管山林的人在曲阜西边的郊外打猎,捕获一只怪兽,据说是麟,孔子说:“吾道穷矣!”孔子认为麟是瑞兽,不应该出现在乱世。今次出现,说明现在没有明王在位,生不逢时,这叫他如何不因之而感伤呢?

    七十三岁 
    公元前479年,孔子患病去世了,葬于鲁城。弟子及鲁国他人,一同前往墓旁居住的一百多家,因而就把这里命名为“孔里”。并把孔子故居改为庙堂,将孔子平生衣冠琴书藏于堂中。自此以后,年年奉祀。今曲阜之孔庙、孔府、孔林,就被称为“三孔”。
  • 子在川上感叹了一句:“逝者如斯夫!”人生短暂,究竟在追求什么?孔子追问了一辈子,两千多年后我们仍在追问。思想要用行动表达,立言,立功,立德,孔子用这样的言行告诉后人。
  • 一岁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孔子刚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又因其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 PS: 要说孔子最不喜欢的弟子要数宰予,原因是宰予大白天不好好看书学习,而是睡大觉,论语有云,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还有孔子觉得宰予不遵从礼制、不孝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宰予曾说: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子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
  • 呵呵,都喜欢,他们都各有所长,但非要说的话就要数颜回了。其一,颜回好学,能自我改善,“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其二,颜回成仁,能安然乐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其三,颜回坚持道义不“曲学阿世”,颜回曾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 这么多学生您最喜欢那个?
  • 十哲指的是我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 在后世,您还被我们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您不仅是著名的思想家,也是一位大教育家,据说门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孔门四科(德行、政事、文学、言语,另有说文、行、忠、信四个方面)十哲,您可以说说么?
  • 孔门四科十哲
  • 子游即言偃,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岁,吴国人。言偃长于文学。他曾在鲁国做官,出任武城的邑宰,极力推行礼乐教化。有一天,孔子路过武城,听到琴瑟歌咏的声音,很高兴,就微笑对着他说:“杀鸡何必要用宰牛的刀?”言偃听了回答说:“从前我常听老师说‘在位的学了礼乐之道,就能爱民,普通人学了礼乐之道,就很容易听从教令,好治理’,我现在就是实行这样的教化啊!”孔子听后,对随行的弟子们说:“你们听听,他讲得很对。我刚才说杀鸡岂用牛刀,只不过是跟他开开玩笑罢了。”言偃被列位孔门四科十哲(文学科)之一。其后学者在战国时形成一个较大的学派。
  • 文学
  • 子贡即端木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卫国人。他口才很好,雄辩滔滔,又能料事。见于《论语》 中的孔门弟子与孔子的问答之言,属他最多,孔子器重他次于颜回。曾担任鲁国或卫国之相,最善于搞外交活动,曾在齐、吴、越、晋诸国间游说,使吴国攻齐,从而保全了鲁国。子贡与子路一文一武,犹如孔子的左右手,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一。子贡很善经商,家境非常富有,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富商。孔子死后,子贡守墓六年,师生之情胜过父子。

    子我即宰予,字子我,鲁国人。宰予口齿伶俐,能说善辩,孔子常派遣他出使各国,如“使于齐”、“使于楚”等。宰予遇事有自己的主见,常与孔子讨论问题,很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改“三年之丧”为“一年之丧”,缩短丧期,遭到孔子的指责。又因为“昼寝”,被孔子评论称“朽木不可雕也”。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一。

  • 言语
  • 子有即冉求,字子有,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冉求生性谦退,是孔门弟子中多才多艺的人,深受孔子称赞。冉求长于政事,尤其善于理财,曾任季氏宰。他很能带兵打仗,曾以步兵执长矛的战术打败了齐国。趁这次得胜的机会,他说服了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

    子路即仲由,字子路,比孔子小九岁,鲁国人。仲由出身微贱,家境贫寒。他生性豪爽,为人耿直,有勇力才艺。孔子对他评价很高,说他有才能,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可以让他掌理军政大事。仲由作过鲁国的季氏宰;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
  • 政事
  • 子渊即颜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比孔子小三十岁,鲁国人。颜回出身贫贱,一生没有作官。孔子赞叹说: “颜回真是难得啊!用一个竹筒吃饭,用一个瓜瓢喝水,住在陋巷里。要是一般人,一定忧烦难受,可颜回却安然处之,没有改变向道好学的乐趣!”颜回敏而好学,能闻一知十,注重仁德修养,深得孔子欣赏和喜爱,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因此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子骞即闵损,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鲁国人。闵损以德行著称,孔子特别表彰他的孝行,说他顺事父母,友爱兄弟。闵损守身自受,曾说“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他是孔门弟子中唯一明确主张不作官的人。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伯牛即冉耕,字伯牛,比孔子小七岁,鲁国人。以德行著称。后来,冉耕患了麻风病,不愿意见人。孔子去探望他的时候,站在窗外面握着他的手。叹息着说:“如果没有希望的话,这也是天命啊!这样的好人,竟然会染上这种恶病!”他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 德行
  • 孔子不仅是著名的思想家,也是一位大教育家,门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孔门十哲

    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 国学派记者
  • 子思
  • 过奖过奖,论语是爷爷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我也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小的事情。先说说“论”这个字:

    论,是人伦,伦理。古时候,每一个村落、一个姓氏的堂屋里面挂一幅中堂,一张大红纸,中间写上几个大字,就是立牌位,最下面的那个字就是“位”字,就是牌位的位。什么位序呢?位序就是“天、地、君、亲、师”这五个位序。第一是天,第二是地,第三是国君,第四是父母亲,第五是老师。从人伦次序上分,还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弟、夫妻、朋友等。实际上,这个人伦次序就将整个一个社会全包括在内。天地就是自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弟、朋友就是一个社会,一个大社会。人际社会是有次序的,这个次序就是人伦次序。所以《论语》讲述的就是做人的伦理道德标准。

    再说说“语”这个字,这本书从内容上来说,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从形式上说是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因此说语,合起来就叫 “论语”了。

  • 子思先生您好,听说截止目前,《论语》在您的组织下,已初步编撰完成,这真是件可喜可贺的事呀!您能说说《论语》这本书为什么起名《论语》?
  • 为什么叫做《论语》?
  • 论,是人伦,伦理。

    古时候,每一个村落、一个姓氏的堂屋里面挂一幅中堂,一张大红纸,中间写上几个大字,就是立牌位,最下面的那个字就是“位”字,就是牌位的位。

    什么位序呢?位序就是“天、地、君、亲、师”。这五个位序。
    第一是天,第二是地,第三是国君,第四是父母亲,第五是老师。

    从人伦次序上分,还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弟、夫妻、朋友等。

    实际上,这个人伦次序就将整个一个社会全包括在内。

    天地就是自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弟、朋友就是一个社会,一个大社会。也许你会说,这里其他人怎么没有呀?有,朋友里面两个字全概括了,“朋”,是同类,如我们同坐在一辆车上,虽然你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你,我们俩并没有说话,也没有什么交往,但我们是同类的,今天都是同一方向,坐同一辆车。

    也许会发生某种关系,或车子抛锚了,大家都呆在一起时,互相勉励,互相关心,便发生人际关系了。

    那么“友”呢?校友、战友、同事等都是友,这个友的含义也很广泛。

    所以说,这个朋友就包括很多、很广的,人际社会都包括进去了,就是君、亲、师、兄弟、夫妻、朋友,都含在人际社会里面。

    人际社会是有次序的,这个次序就是人伦次序。所以《论语》讲述的就是做人的伦理道德标准。

  • 如何学《论语》,如何学国学?我们特地邀请了两位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和钱穆先生,给大家侃侃他们的学习经验~大家掌声欢迎!
  • 好了,今晚的领读就到这里,明晚我正式开始共读《论语》,晚安!
  • 钱穆
  • 国学派建议


    读国学定要读、解、记、思、写、行
  • 【一】读论语可分章读,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不懂处暂时跳过,俟(ps:等的意思)读了一遍再读第二遍,从前不懂的逐渐可懂。如是反覆读过十遍八遍以上,一个普通人,应可通其十分之六七。如是也就够了。 

     【二】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几分鐘时间,不论枕上、厕上(ps:不建议此种玩法)、舟车上(ps:玩不好易晕船呢),任何处,可拿出论语,读其一章或二章。整部论语,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复的。有甚多是一句一章,两句一章的。再把读不懂的暂时跳过,至少每年可读论语一遍。自二十岁起到六十岁,应可读论语四十遍。 

    【三】若能在每星期抽出一小时功夫,应可读论语一篇(ps:论语全文1.6万字,额试过,如果稍微熟悉的话,稍快点读,一个半小时以内可以读完哦)。整部论语共二十篇,一年以五十一星期计,两年应可读论语五遍。自二十到六十,应可读论语一百遍。 

    【四】可以分散读,即一章一章地读;又可以跳著读,即先读自己懂得的,不懂的,且放一旁。明得一字是一字,明得一句是一句,明得一章是一章。全部论语二十章,我们真懂得五章,已儘够受用。其实照我办法,只要真懂得五章,其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五】若要深读精读,读了朱熹集注版的,最好能读何晏集解版的,然后再读刘宝楠编撰的清儒注。不读何、刘两家注,不知朱注错误处,亦将不知朱注之精善处。 

  • 读《论语》,我认为有几种比较简易且善良之方法:

    【一】先注意将后人窜乱之部分剔出,以别种眼光视之,免使朦混真相。

    【二】略依前条所分类,将全书纂钞一过,为部分的研究。

    【三】或作别种分类,以教义要点——如论“仁”、论“学”、论“君子”等为标准,逐条钞出,比较研究。

    【四】读此书时,即立意自作一篇孔子传或孔子学案,一面读便一面思量组织法且整理资料,到读毕时自然能极彻底极正确的了解孔子。

    【五】读此书时,先要略知孔子之时代背景。《左传》《国语》,实主要之参考书。

    【六】此书文义并不艰深,专读白文自行绅绎其义最妙。遇有不解时,乃翻阅次条所举各注。

  • 梁启超
  • 论语》:受持一两语,便可终身受用。
  • 半部论语治天下。
  •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
  • 好了,今晚的领读就到这里,明晚我们正式开始共读论语:《学而第一》《为政第二》,晚安!
  • 国学派有话说
  • 读:首先通读,不管每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甚至不管中间有读不准不会读的字,先总体过一遍,然后再考虑其他,不然永远也读不完。然后找注音版的弄清每个字的读音,因为有太多通假字了,所以得找有注意版的。(ps:现在国学班读国学经典,最开始一年是不做解释的,大家就是读呀,背诵呀,然后达到一定量了,慢慢就懂了,很多内容可以相互印证,然后才开始解经,其实百分之三、四十的内容大家还是懂的。)

    其次多读,经典的东西一般最后能背诵下来,就算不背全部,经典语句还是可以记下来的,要记住就必须较多遍才能下能,同时,每次读可能会有不同理解和收获,所以读的足够多,才能理解足够深。(ps:时间是最为强大的武器,读的足够长时间,就会产生质变。)

    其三精读,总体读完几遍之后,大家可以开始查询每一章、每一句话的意思、内涵和文化背景,可以和他人的理解相互对照来理解,思考他人为什么会这样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在理解论语时,不要只简简单单理解字面意思,他可以是一类事情的处理原则,可以迁移为很多理解。(ps:读是基础、前提。)

    解:首先是理解,能搞懂论语章句的意思。
    其次是解释,能向他人解释论语章句的意思,能结合儒家文化进行阐释。

    记:记忆和背诵

    思:能够结合生活和工作常思考、多思考,思考深、思考广,常有所得。

    写:能应用在写作中,能够就其中某一句话和某个观点,写出一篇文章。

    行:能将论语中的比较好的方法和做法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进行实践。
  • 国学派方法

    读国学定要读、解、记、思、写、行
    (学论语六位一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