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临井冈山,心怀革命路
东北大学学子在革命圣地井冈山完成了无悔的征程。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身临井冈山心怀革命路
- 这山,橫出世,天欲坠,赖以柱其间这山,竖灯塔,擎火把,光照环宇这山,用红米饭、南瓜汤哺育了革命这山便是是革命的摇篮,红军的故乡——井冈山
- 11名东大学子带着对井冈山的向往,对革命精神的崇敬,来到这片神圣的红土地,回首井冈山九十载无悔的征程。
东大学子井冈山之行
- 从情景教学“三湾改编”,到朱毛旧居前教学,他们跟随着老师回到了1927年。听到领地失守,他们痛心疾首;听到会议改革,他们眼放光芒,仿佛已置身于当年,在黑暗中寻找着光明。
情景教学,认识井冈山精神
- 急行军,挑粮路,同学们在这泥泞而艰险的道路上,哼唱着“红米饭,南瓜汤”,感受着当年红军生活的苦与乐。
- 穿上红军服的同学们,身姿挺拔,斗志昂扬,朝气蓬勃,彰显出青少年应有的坚定信仰。
晨光微熹,万籁俱寂;灯光亮起,映出军衣;体验“红军的一天”,正待启航。
体验教学,传承井冈山精神
当年在八角楼的清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与《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同学们在八角楼里参观学习,驻足沉思,感受红色革命文化的熏陶,领悟井冈斗争时期的艰苦奋斗精神。
- 黄洋界上,庄严的纪念碑,书写着红军们坚韧不拔的精神;肃穆的题辞壁,叙写着黄洋界坚不可破的工事。
- 同学们来到黄洋界哨口,参观历史遗迹,缅怀革命烈士,重温革命历史。
- 缅怀先烈,铭记井冈山精神
- 同学们为四万多名在井冈山斗争中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鞠躬献礼。
- 革命故事
- 曾志墓前鞠躬致敬
- 1929年,曾志将自己出生仅26天的儿子托付给井冈山一家农户后,跟随朱毛红军转移。这一别,整整24年。1998年,曾志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告别了与她只有一面之缘的儿子。
- 阳光将医院的院落映得灿烂温暖,回头望去,这个二层小楼在夕阳的余辉中,仍沉默的静立着,仿佛一位老者,无言的向后来人诉说着曾经的历史。
- 1929年1月下旬,住在红军医院和群众家中的130多名重伤病员来不及转移,落入敌军手中。宁死不屈的他们,在敌军的扫射下一个接一个的倒下。
- 在这里,他们听到了太多关于信仰与奉献的故事;在这里,他们看到了太多虽然短暂却灿烂的生命;在这里,他们感受到了太多凄美而又壮烈的爱与被爱。他们都化成了这井冈山上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他们成为了这里人人传唱的映山红。
- 同学们用一周的时间,经历和体验了井冈山革命无畏的征程。
- 作为当代的青少年,能够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终身的信仰的我们是幸福的。如果有一天,我们能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做些什么,我们会高声告诉祖国:我们准备好了!
- 今天,没有硝烟与战争,也许我们不用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今天,没有枪炮与部队,也许我们不用面对名与利的考验;今天,没有生离与死别,也许我们不用承受惶惶等待的苦痛折磨。但今天,我们有了信仰,有了万一遇到考验的时候行事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