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智立方读书会优秀文章展示(二)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Jenny
发布时间:2016-09-27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2016年智立方读书会
  • 《团队协作的五大障碍》

  • 《翻转课堂及慕课教学》

  • 优秀文章展示(二)
  • 《当时忍住就好了》

  • 二等奖作品
    《三尺教室里的翻转课堂》
    作者:李长君 智立方闵行仲盛校区

    我们没有高深的教育理论,我们也没有炫目的科技支持和耀眼的技巧,我们只有一个很平凡的名字“智立方”,正在践行着一种朴实的教育理念——“个性化教学”。它没有翻转课堂那么声名远播,但是它是另一种形式的翻转课堂,同样在慢慢影响着一拨又一拨的学子,同时也在改变着我对教育的理解。

    在阅读《翻转课堂》的过程中,我总是会不时发出惊叹“这不就是我正在做的吗!我们也是这么想的!原来我用的这个方法还有这么个高大上的名字(康奈尔笔记法)……”随着阅读的深入,心中竟然升起了一股自豪之情。
  • 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
  • 关于教育,全世界都在问同样的问题:“中小学要教什么?如何教?”翻转课堂为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解答,这种全新的模式培养了学生最需要的能力:创新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积极主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 虽然我们的课堂上没有高科技,我们的教学形式也不同,但是我们正在践行的个性化教育理念其实与翻转课堂有着本质上的相似性。“打破课堂常规,围绕着学生展开,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动力,要学生成为最好的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课堂形式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思维也在转变,还有老师的角色、家长的角色都在发生转变。这些转变形成了一个共同促进学生进步的源泉。
    其实,早在千年之前我们大教育家孔子就已经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我们的教育者千年来也一直在努力实践这一教育理念,但是受制度化教育的约束,传统课堂力图划一求同的教学形式并不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甚至是背道而驰。即使在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今天依然面临着这样的困境,所以才会有翻转课堂的出现和大受欢迎。个性化教育其实也是“因材施教”的一块试验田,在这里差异化教育成为了一种可能。
  • 就如上海的教育名师张仁立在首届昂立中学生个性化教育论坛当中所提出的一样:“所有的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并非是编程制造出来的机器,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不相同,他们的成长背景不同、需求也不同,又怎么可能要求他们都具有趋同性呢。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不仅是在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到我们施行的是“人的教育”,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背景和需求,本着对每名学生有益的原则,引导学生达成理想的结果。
    就像在翻转课堂总是围绕着学生展开的一样,我们的课堂也是以学生为中心。在这里,虽然他们不能像观看视频时一样自己可以随时“暂停”,但他们依然可以选择适合自身的节奏学习。其实,来到我们这里的学生大多是学校大课堂当中的“影子学生”、考试当中的“loser”,他们经常是在语文课堂上昏昏欲睡。
  • (因为都想着高考不考课内,所以课内可以不听),而在考试当中都是跟着感觉走,所以自然不能抓住分数的手。在这样的循环之下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低。
    付同学,来自于嘉定一中。数理化成绩总体上还不错,语文成绩总是不及格,总是感觉阅读文章很难理解到位,高三开始在智立方补习语文。在第一节课的测试之后,通过试题的得失分析,发现对于文章的整体理解上面付同学比较容易出错,尤其是一些和传统文化思想相关的文章,基本上很难理解到位。通过交流发现,因为付同学从小在意大利长大,到四年级才回国,对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和相关知识都接触的较少,在思维习惯和价值观上比较偏西方,理解文章时容易出现偏差。在古诗词的理解上,由于历史背景知识的欠缺,很难体会出诗词中所表现的情感。其实付同学还是比较有自己思想的孩子,在作文的分析中,对于一些现象和问题能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但是语言表述
  • 不到位,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付同学在学习特性上不喜欢死记硬背的东西,而且由于基础较薄弱,在知识点上很难相互迁移。针对他的这些学习特性,老师和他一起制定了学习计划,先从古诗词入手,在将古诗词改写成片段文章的过程中提升语言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当中设置更多的问题,将知识点和考点尽量转化成问题,使他能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同时逐渐掌握这些知识点,并且老师毫不吝惜地给予他鼓励时,他感受到了学习带来的的成就感,也逐渐找回了在学习上的信心,这时成绩也就自然提升了。最终在高考当中语文得到了98分,被南京理工大学录取。
    就像付同学,和其他同学虽然成长背景不同,但是在课堂表现上和其他同学具有相似性。在传统课堂当中当老师讲的内容听得囫囵吞枣时,他心里肯定产生了疑问,但是在课堂上没有给他不断提问的时间和机会。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从听不懂到不能听再到
  • 不想听,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屡屡受挫。而在个性化的课堂上他获得了这样的机会。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也与传统教学中不同,我们从三尺讲台的神坛上走下来,坐在学生的身边成为他们的学习设计者、指导者和学习伙伴,“在学生学习的道路上鼓励他们,在探索知识点的道路上指引他们”。以”悟“代”灌“,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去粗取精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更容易在其中获得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就像《翻转课堂》中的老师走入学生中间一样,我们在这样一对一或一对三的沟通和引导下,老师更容易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问题,能够更直接地拨开覆盖在成绩上的迷雾,发现学生的学习特性。徐同学,来自于七宝中学,语文阅读还不错,但是作文屡屡偏题,入校时,作文基本上都是45分左右。与家长和孩子沟通之后了解到,孩子对自己的期望较高,在写作文时总是希望能求
  • 新,写出有创意的作文来以求得高分,但事实却事与愿违。临近高三寒假班来开始补习时,每节课孩子都表现得很焦虑,总是担心时间不够。在对之前的多篇作文分析之后发现,孩子在审题时为了求新想出奇招,结果导致“以偏概全”,大部分情况都是没有抓住材料的中心。而且阅读当中也存在一些理解偏差的问题,并不如表面成绩所表现的那么好。所以我们并没有只提升作文,而是以阅读理解带动对材料中心的掌握能力,阅读和作文相辅相成。徐同学也有自己的长处,他对于老师讲的解题思路和技巧会通过自己的思考转化为自己更容易理解的思路,很多情况下能一针见血地点出考点考查的本质来,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停下来,给他时间让他自己去思考转化。当他的这种爱思考的习惯受到老师肯定的时候,他就更加受到鼓舞,这种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在一个学期的努力之后如愿考上了同济大学。
  • 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我作为教师也在不断地成长,面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性和需求时,学会了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没有统一的形式,老师也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只要在课堂当中能够帮助学生理清问题,在思维引导下建立起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使学生成为会学习的人,任何方法都是好方法,而学生也会对我们的共同努力做出积极的回应。
    翻转课堂可以让家长参与进来,同样,家长也是个性化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家长一起找出学生不爱学习的真正原因,了解孩子的成长经历和性格也是帮助理解学生的学习特性的重要因素。比如今年暑假班中的石同学上课总是瞌睡,课后作业完成质量差,在及时地和家长沟通了解他以前以及在家和在校的学习习惯以后,很快就能应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在课堂当中及时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这种课堂中学生的即时反馈和课后与家长的即时沟通,更增加了课堂的有效
  • 性。并且在信任的基础之上,更容易建立起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当中“我不能逼迫别人去学习——学生必须自己承担起这份责任”。而要意识到这种责任,不仅要教学生课程内容,还要激发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努力去发现学习内容本身带来的快乐,能享受除了成绩之外带来的学习成就。比如在语文学习当中,倘若能将有的孩子打电子游戏时为了琢磨攻略流程,切磋秘籍技巧而废寝忘食的状态,沉浸于古诗文的优雅娴静之中,也能达到朝思暮想,不能自拔,这样又何愁学习不好呢

    无论是两千年前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还是今天杨绛先生说:“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都在强调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我们一直在沿着前人的经验继续实践着。所有好的教育创意
  • 注意:
    以上文章因篇幅有限,略有删减,敬请谅解;
    此作品仅作为昂立智立方内部展示使用,任何人及企业不得用作其他用途。
  • 都一样,都是植根于学生的需求。无论是翻转课堂,还是我们的个性化教学,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分数,更是希望能够让学生成为最好的学习者,帮助他们不断完善自我,树立起美好的愿景。 
  • 书籍,

    是屹立在

    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

    灯塔。

    让读书启迪智慧。


  • 2016年智立方读书会

    ——让读书启迪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