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坊七巷简介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疢厃
发布时间:2017-06-30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三坊七巷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福州老城区经历了建国后的拆迁建设后仅存下来的一部分。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三坊七巷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福州老城区经历了建国后的拆迁建设后仅存下来的一部分。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
  •         福州这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坐落着这片遐迩闻名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它占地约40公顷,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称为“三坊七巷”。
  • 三坊七巷简介
  • 吉庇巷
  •  宫 巷
  • 衣锦坊
  • 文儒坊
  •  首 页
  • 光禄坊
  • 杨桥巷
  • 郎官巷
  •  塔 巷
  •  黄 巷
  • 安民巷
  •         衣锦坊是“三坊”中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之后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为了“衣锦”。
  • 衣锦坊
  • 吉庇巷
  •  宫 巷
  • 衣锦坊
  • 文儒坊
  •  首 页
  • 光禄坊
  • 杨桥巷
  • 郎官巷
  •  塔 巷
  •  黄 巷
  • 安民巷
  •       文儒坊是“三坊”中的第二坊。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        
  • 文儒坊
  • 吉庇巷
  •  宫 巷
  • 衣锦坊
  • 文儒坊
  •  首 页
  • 光禄坊
  • 杨桥巷
  • 郎官巷
  •  塔 巷
  •  黄 巷
  • 安民巷
  •         光禄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万历间举人、画家林有台,提学孙昌裔,以及学政许豸,其子许友、许宾,孙许遇,曾孙许鼎、许均,玄孙许良臣、许荩臣,都是诗人、书画家。清康熙年间有林侗、林佶兄弟。   
  • 光禄坊
  • 吉庇巷
  •  宫 巷
  • 衣锦坊
  • 文儒坊
  •  首 页
  • 光禄坊
  • 杨桥巷
  • 郎官巷
  •  塔 巷
  •  黄 巷
  • 安民巷
  •         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这一烈士故居,后来卖给作家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我的故乡》中,亦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巷道扩大为道路后,林觉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有相当部分被保存下来。
  • 杨桥巷
  • 吉庇巷
  •  宫 巷
  • 衣锦坊
  • 文儒坊
  •  首 页
  • 光禄坊
  • 杨桥巷
  • 郎官巷
  •  塔 巷
  •  黄 巷
  • 安民巷
  •         在杨桥巷南,南后街的东侧,巷的东头通福州市内闹区八一七北路东街口。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        
  • 郎官巷
  • 吉庇巷
  •  宫 巷
  • 衣锦坊
  • 文儒坊
  •  首 页
  • 光禄坊
  • 杨桥巷
  • 郎官巷
  •  塔 巷
  •  黄 巷
  • 安民巷
  •          据《榕城考古略》载:“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改名兴文,后改文兴。今呼塔巷,以闽国时建育王塔院于此也。”此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还在,以后未见记载。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片的小塔,作为古迹纪念。        
  • 塔   巷
  • 吉庇巷
  •  宫 巷
  • 衣锦坊
  • 文儒坊
  •  首 页
  • 光禄坊
  • 杨桥巷
  • 郎官巷
  •  塔 巷
  •  黄 巷
  • 安民巷
  •         据闽志载,晋永嘉二年间(308年)固始人黄元方(280-375年)又名允字彦丰避乱入闽,落户于福州南后街,故称黄巷。黄巷中有一庭院名曰“小黄楼”,属于文物保护单位。                 
  • 黄    巷
  • 吉庇巷
  •  宫 巷
  • 衣锦坊
  • 文儒坊
  •  首 页
  • 光禄坊
  • 杨桥巷
  • 郎官巷
  •  塔 巷
  •  黄 巷
  • 安民巷
  •         宫巷里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单是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就今人叹为观止。如漏花窗户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过木格骨骼的各种精心编排构成了丰富的图案装饰。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饰以重点雕刻。各种精巧生动的石刻在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上随处可见。可以说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大成者。       
  • 宫    巷
  • 吉庇巷
  •  宫 巷
  • 衣锦坊
  • 文儒坊
  •  首 页
  • 光禄坊
  • 杨桥巷
  • 郎官巷
  •  塔 巷
  •  黄 巷
  • 安民巷
  •         〖福州地方志〗记述:“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告示安民,故名”。历史上巷内人家多为社会地位较高人士。巷西侧民居旧宅仍保留匀称格局和古朴风韵。安民巷53号是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安民巷
  • 吉庇巷
  •  宫 巷
  • 衣锦坊
  • 文儒坊
  •  首 页
  • 光禄坊
  • 杨桥巷
  • 郎官巷
  •  塔 巷
  •  黄 巷
  • 安民巷
  •        宋郑性之中状元衣锦还乡时,巷中居民因凌辱过他而赶紧回避,遂称“急避巷”。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
  • 吉庇巷
  • 安民巷
  •  黄 巷
  •  塔 巷
  • 郎官巷
  • 杨桥巷
  • 光禄坊
  •  首 页
  • 文儒坊
  • 衣锦坊
  •  宫 巷
  • 吉庇巷
  • 撰稿:网络文学家
  • 摄影:网上摄影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