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社 阅读成果展(第一期)
“微压共读 之 好书交换”优秀读书笔记评选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绵阳运维分部♥兰亭社
- 第一期
- 微压共读之好书交换
Feb.28
2018
阅读成果展
- 阅读者:熊 文推荐者:王智敏
- 阅读者:王智敏推荐者:钱 雄
- 阅读者:钱 雄推荐者:栾音茹
- 阅读者:栾音茹推荐者:杨 盛
- 阅读者:杨 盛推荐者:熊 文
- 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有不同的感想,有的是对做人做事方式方向进行了反思,有人看到的是成功致富的捷径。而我读完这本书,刚好在2014年世界杯之后,那真是患得患失,悲喜不知...世人迷恋红尘万种,甘愿本心蒙尘。人都会自己的魇,执念不断便成了里面的鬼,非拆骨扒皮,方可脱离,走出来亦然超脱,沉沦其中,未必痛苦。世间林林总总,皆在一念之间,一念成幻影泡沫,一念恍如隔世。倘若从未拿起过,你就叫我放下,我怎么放得下?然坦言拥有后如梦如醉,你叫我放下,我怎能放得下?壮士断腕后又是什么?是彷徨迷茫,还是等待再次奋不顾身冲入下一个梦魇?子非鱼,焉知鱼之乐...那么问题来了:2018年世界杯来临之际,你是看淡一切佛系看球,还是依然豪气一声:“富贵险中求”...
- 作者:熊 文
- 推荐者评鉴
- 这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梦想激励着无数人奋发图强,也带给他们焦虑和压力。为了变得更好更强大,他们听讲座、报学习班,无论金融、历史、管理、哲学还是心理学统统要学,生怕一个不留神就错失了风口。为了提升自己,我也不断学习情绪管理和时间管理等方法,虽然也曾反思,但直到看了《赌球记》这本书才彻底想明白,方法虽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找到正确的路,再多的方法也是徒劳。《赌球记》,顾名思义讲的就是赌球的那些事儿,主要是足球。作者孔二狗曾因赌球倾家荡产,险些以跳楼寻求解脱,在痛定思痛之后,于书中借庄家“老刀”之口,生动形象的讲述了那段黑暗往事。书中主要描写了十二名赌徒的故事,这些人三教九流、鱼龙混杂,即有赌徒也有庄家,即有普通百姓也有企业高管,即有市井小贩也有商贾富豪。有的是为了小赌怡情,有的是为了一本万利,但自从踏进了这扇门,就没有谁再能全身而退。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使出浑身解数:有随心所欲,凭喜好赌球的富二代,也有精于计算,遵循“科学赌博”的大学生;有信奉佛祖,依靠“大师”指点的小商贩,也有外表光鲜,行骗为生的落魄商人。但无论方法如何,即使一时风光无限,却最终难逃倾家荡产、债台高筑的下场。一口气读完这些赌徒们的故事,合上书感慨万千,既庆幸自己和亲人没有陷入赌博泥泽,也惋惜无数人为此家破人亡。同时也不禁反思,在这个讲求效率和速度的时代,面对很多事情,我们往往一开始就一头扎进去寻找方法,却没有停下来想一想,方向是否正确。而方向如果错了,越好的方法也只能让自己越跑越偏。面对生活,我们不断学习育儿观念、理财知识和沟通技巧,今天A大师说要极简生活,明天又听B大师进入家门的物品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焦虑又迫切,渴望找到一种方法,能过上梦寐以求的生活,但却忘了问问自己,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网上有一句话流行很久了:“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其实想来,人生就像漂泊在大海中的一叶小舟,面对无尽的可能,如果东划一下、西划一下,注定只能迷失在茫茫多的可能性里。唯有先明确一个方向,在这既定的航线上去寻找食物、水和其他工具,才有最终顺利上岸的可能。200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说:“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面对问题、挑战和机遇,请告诉自己慢下来,想一想什么才是正确的方向,这远比起跑快更重要。
- 作者:杨 盛
- 选择正确的路— 《赌球记》读后感
- 作为兰亭社第一期交换读书活动,在选择书籍时让我颇费了一番心思:太畅销的怕别人看过,太偏的怕起不到交流的作用,太肤浅的怕被人鄙视。在书架上来回寻找,最后选中了这本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术》。从麦肯锡出来的精英们写过不少书,其中很多是畅销书,这本书当初是为凑单买的,仅仅因为大前研一这个名字似乎有点熟悉,结果拿到手发现买的不亏。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各种知识点的获取太过容易,有什么问题似乎只要拿出手机一搜,立马就能得到答案。但越是这样,我们越是容易被迷惑,放弃了主动思考的能力。人的记忆力是无法和电脑相比的,但仅仅依赖搜索引擎,我们往往收获的只有“知道”而非“知识”,更不论主动分析的能力。而且,如书中所提的类似“如果你是XX公司的CEO,你该怎么做?”之类的开放型、综合性问题,唯有依靠大脑的逻辑思考能力,也是在数字化时代的生存要点。当这本书被同事抽中时,最开始她有些小“郁闷”,因为可能和日常阅读的类型不同,不过这也正是交换读书的目的之一“拓宽彼此的阅读广度”,但最终看到她的读后感,我相信她也和我一样感觉推开了一扇久闭的窗户,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看她在文中的抱怨和感叹,自己阅读时的模样也不断浮现,那些生动的感悟也为我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让我重新去回味和审视这本书,再次评价书中的方法和所得。 共读一本书,不仅仅是分享一种有所获的喜悦,更是收获了大有不同的另一双眼睛,让人充满了期待,下一期活动再见。
- 作者:杨 盛
- 推荐者评鉴
- 我一向不爱读社科类图书,尤其是科学研究类,即便我是读理工科出身。早料到这本书读来会费劲,当读到第73页时,就有些力不从心,却未料读到第77页时,我的内心会直接崩溃,犹如一千头野兽在脑袋里横冲直撞。我默默地合上书,打开微信,发了一条朋友圈:“与MIT的Dr相比,我的脑子简直就是24k猪脑子——来自被大前研一暴击的灵魂!”因为第77页的内容是:“我们就以此为练习题吧!现在,你有5分钟的时间,可以和小泉首相单独相处,你有机会对首相所提出的邮政三事业民营化的方法建议。请站在国民、纳税者的立场,提出你的建议。”我无法作答,无从下手,无法思考……10天后,我又默默打开了这本书,原因有三:一、失去押金事小,拖集体后腿事大,自己抽的书,哭着也要读完!(这是分部读数协会兰亭社举办的微压读书活动,随机抽取职工推荐图书约定时限阅读)二、知乎上有人说,最没用的书就是人文类书籍,建议多读社科类书籍,虽不敢苟同,但社科类书籍一定会有最为实际的作用;三、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这天下班途中,与同事一起去吃江油肥肠,同事说这家店每月可能会赚十几万,我问他是怎么算出来的,同事说,猜的,于是我开启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基于大前研一理论的逻辑思考:通过对现场餐桌数、每桌用餐人数、菜品价格、点菜量、用餐时间、营业时间、服务员数量、门面租金等等因素的计算,预估出餐厅的日均营业额。而后,突然发现,如果当初书中提出的练习题是:“请预估一家肥肠店的日均营业额。”我一定也会茫然无措,因为作为一道计算题,竟然没有给条件!但是现在我却计算出来了,因为在现场找到了计算所需的条件。那么面对书中一道道没有任何条件的练习题,我是否只能通过现场调查来找寻条件?那么对于金融类的题,就连现场在哪里、计算公式在哪里都无从得知,这又怎么办?如果每一道练习题的解答都需要学习一门新的学科,那逻辑思维恐怕还未练成,已修练成百事通了吧。于是,我跳过了那些让我无所适从的练习题,直到这个练习题的出现:“公司突然派你从明天开始到坦桑尼亚出差半年,能够携带的行李只有一个背包,你会在背包里面装入什么东西?”这时,大前才告诉我,面对未知,应该先说前提,再说对策。我恍然大悟,竟连假设X的原理都忘记了,自觉填鸭式教育对大脑的荼毒甚深,线性思维模式根深蒂固,没有公式没有正确答案就会恐慌彷徨。坦桑尼亚在哪里,翻开地图就知道,而根据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社会发展等条件来规划自己的行李,才是逻辑思维。而不给出题设条件、减少相关知识,才能丰富思考的过程,使头脑加速运转。怎样才能磨亮“头脑”这把枪,大前提供了7条有趣的思考路径,书中有一一阐述,我便不再赘述。同时书中还提供了解决问题、确定结论的方法,根据我的理解,还原解决过程应该是:实地考察、访谈→利用“金字塔结构法”得出结论→利用原子炉实验程序验证结论。在非线性以及复杂系理论的世界里,无公式可套用,只能综合所有的因素,迭代出正确结论。最后,看到大前以“移动电话的未来”为题,所预测的未来手机与现今我们使用的智能手机一般无二;以及以“未来家庭中普及的新型IT产品”为题,所否定的智能家电(智能家庭)时,感到无比震惊。分析现状进而推断未来的方向,针对因果关系设立假说,基于基本假设,排查已变化的情形但不偏离原则,方能获得准确预知。此番初窥门道,方觉自身思维之禁锢、知识之浅薄,甚至欠缺的对万事万物的观察留心。毕竟,就如大前研一所说:“所谓思考,不外乎就是替自己储备智慧。”储备的智慧,正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来源,而万事万物皆为智慧。
- 作者:栾音茹
- 万物智慧— 读《思考的技术》有感
- 推荐这本书的初衷,一是小说易读,第一期活动不想因为晦涩的书籍吓跑大家;二来参与者五人中包含自己在内已有三人读过,留有更为宽泛的交流余地和笔记阅读兴趣;三是自己本心觉得这是一本引人入胜又可产生很多话题的书,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其切入点多不胜数。作为一本历史小说,在我看来,其根本目的应是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为读者还原历史,用故事人物带领读者亲历历史发展,严肃历史而又不失风趣或深思。 既然说到历史,就先针对阅读者笔记中的第二点反感做一个我的见解说明:一个社会对于性的开放程度的接受,与社会发展、文化风俗密切相关,若将其还原至1911年的欧洲地区,那么作者笔下的关于男女关系的描述应是合理,毕竟欧洲地区的谈情说爱方式并非中国式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无关对错好坏,文化不同而已。既然是并非跟随自己喜好的拓展式阅读,那么对待差异化部分正是乐趣的来源,一点愚见,还望辩驳。正好是让笔者产生不适的纷杂感,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我很爱读《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很多人叹为人生中读过的最好的并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没有之一,其中包括我自己。而正是这种与红楼梦相近的编织手法,吸引了我。人物沿着时间线同时发展,相互交错,产生事件,又相互分离。分离时,用繁琐的细节来描绘人物的思想、性格;交汇时,发展出历史的拐点与矛盾。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文明都是由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汇聚而成,这并非管窥蠡测,而是作者让小说人物站在了这一切之上。若要说不尽如“我意”的点的话,那么一定是巧合太多、赋予人物的自我(作者的)意识太重,但我又曾想,若并非用巧合来构建历史,那么这本书也许就是欧洲版的《这本历史挺靠谱》,而我们又未尝不是用上帝视角在观察那些人物的一举一动么?有人在书中读到了文化的差异、有人在书中细看宏大历史的车辙、有人在书中观察人性、有人在书中体味硝烟战火、有人在书中感受时代压力下的爱情、有人在书中留意作者隐藏的心思……一千个哈姆雷特源自我们不同的人生阅历、人生价值世界观,愿在同一本书中,交错出更多新奇有趣的声音,丰富我们的见识、开拓我们的思维,用更为高远的眼光和更为包容的心的去看待这个世界。
- 作者:栾音茹
- 推荐者评鉴
- 工作以后,尤其是近几年,很难有冲动再去读一本纸质书,大都通过手机等新媒体去获取碎片化的知识,看的和吸收的都感觉像是吃肯德基、麦当劳。文化快餐都是看着好看,实则没有什么营养,时间被无情的手机占去。事后,总是暗下决心要脱离手机,但做到实在是很困难,手机已然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或者说更像是个隐秘的情人,一时不见便心中惶恐。好在工作单位的同事们均有此种不好感觉,“兰亭社”便水到渠成的建立起来,一个读书联盟顺利的诞生了,每人交50块钱押金,完成阅读后返还,成了我读书的一点驱动力。《巨人的陨落》就是在这种驱动力下收获的第一本书,现在还只是刚看完第一部,花了近一个月时间。一个人的成长,就像一场革命。很佩服作者,那么多的人物和故事线,出场的时候只让人觉得纷杂,甚至有一丝反感。但随着故事的发展,画面刻画格外生动和真实,后面的交织,为史诗巨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喜欢茉黛,为女性的权力奔走呐喊,在爱情和国与国之间周旋、努力。她出生贵族,却是各阶层女性都值得学习的对象。作者将虚构的人物放在真实的历史中,让读者体会战争、贵族的剥削、家族利益和个人的奋斗。当然,本书也有我不喜欢的部分,就是对爱情的描写,几乎都是套路,大体上只要是一男一女在聊天,没几句话就情投意合,然后就赤裸裸地滚床单,最不能接受的一点是,情侣见面一言不合就是上床,就没有多余的思想碰撞。还有,本书故事发生在欧洲,对于地理知识稍薄弱的我很是费劲。例如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大部)、英、法、德、俄国、塞尔维亚,一些现代的地理版图都还没有搞清楚,要去弄懂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欧洲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很费劲。仅读一次,自己也感觉是囫囵吞枣,有一些小人物的命运我十分关注,例如比利的故事,在第一部交代的并不是很多,仅跟着比利和沃尔特的视线,很容易发现战争爆发前的世界如何。各国外交官都在试图寻找避免战争的方案,但是,历史不可重演,更不能倒退。对于现在的生活,且行且珍惜吧!
- 作者:钱 雄
- 《巨人的陨落Ⅰ》读后感
- 许三观为了二乐能够回家接连去卖血,并且忍者身体的不适赔队长喝酒。隐隐感觉到了一个苍凉悲伤的故事结局,以为许三观会在结局因为卖血过多而死掉。如果小说在这里结尾了,那么就落了别人的窠臼。小说的结尾,许三观没有死掉,他战胜了一切的困难,最后迎来了美好的生活。但是许三观却因为知道自己的血再也不能卖钱的时候,他变得精神失常了。看似一反常态的结尾却又是在情理之中,许三观面对所有的困难都没有退缩过,因为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天退路,一个他以为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卖血。有一天,沈血头告诉他他的血只配当做油漆,那么在他心里的那条退路就崩塌了。一旦没有了退路,那么他就是去了面对困难生活的底气,所以精神变得失常了。小说的人物性格设置也很简单,简单到有时候感觉有那么几分的幼稚,但是却因为这样的幼稚,给我们呈现了最简单、最真实的农民形象,没有那么多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一切的初衷就是一个看起来简单不过的想法。当许三观知道一乐不是自己的时候他愤怒了,于是在他的心里刻下了“一乐是别人的孩子”的文字。开始显示了处处不待见一乐的一面,这和一乐维许三观命是从相对比,让读者读起来很气愤。但当我看到许三观对一乐说:“如果你是我的亲生儿子,我最喜欢的就是你。”我感动了,理解了为什么许三观显示出的那些不待见。我相信在他的心里也是苦苦的挣扎过,痛苦过,纠结过。许三观就是一个最真实的小人物的性格,他有着小人物阴暗的心里,有着小人物最简单的爱恨情仇。知道了自己爱护的妻子出轨之后他愤怒了,但是却以不敢家务活表达自己的愤怒,这也显示了他最普通、最简单的感情观的一面。而许三观对待他的孩子感情却又是那么的激烈,那么的令人感动。为了一乐、二乐、三乐,他不惜以随时牺牲生命的代价去卖血。看到这里我脑海中瞬间显现出来的“可怜天下父母心”,许三观真实的表达了父母对子女最无私的爱。甚至是在他一直纠结“是别人的孩子”一乐身上也能看到浓浓的父爱。在他身上集中集中体现了那一代人对生活,对爱情,对子女的情感,显的那么真实,仿佛可以用双手去触摸。而文章中许三观买了很多次血,但是除了第一次是为了自己以外,其余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家人。而且许三观的生活也是从第一次卖血开始了转折,他结婚了之后有了孩子。第二次卖血,是一乐大了铁匠的孩子,被搬空了家之后,他选择卖血换回了家当,宽容了那个说不清是不是自己孩子的一乐,也正是这种宽容让这个看起来一定会破灭的家庭在许三观的手里继续顽强的存在着。这一次卖血代表着一种宽容。第三次卖血,是在他在即出轨之后,为了弥补林芬芳。我不知道怎么说许三观这次冲动,但是却也让我看到了一种责任,原本他可以一走了之,死不承认。但是他却用自己以为的行动去弥补自己的过错,最后也正是因为这种补偿授人把柄,将自己的过错公布于世。这一次卖血代表着一种责任。第四次卖血,是灾荒发生后,在家人吃了那么多天的不饱的饭后所发生的,他为了孩子们能够坚持下去,卖血请他们吃了一顿丰盛的面。这一次血代表着一种担当。之后许三观接二连三的卖血,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健康,为了孩子的幸福,为了孩子能够生活下去。这些卖血代表着一种父爱。小说中不能说没有高潮,但是确实是没有高潮,因为小说的每一章都仿佛是高潮。他采用对话、重复的叙述模式,以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使“客观的叙述”、“单纯的对话”、“简单的重复”达到“心动”的效果。文章中的有些对话,甚至是不能算是对话,更像是小说人物的倾诉,但是倾诉却又是跟人物的性格想复合,合情合理。许三观是卑微的,他头脑简单但却实实在在,他以小人物平凡的性格面对着生活的苦难辛酸。他只要好好的活下去,家人们好好的活下去,并且为了家人能好好的活下去不惜拿自己生命冒陷,这样说他也是伟大的。他是平凡的人,但绝不是平庸的人;他是卑微的人,但不是怯懦的人。
- 作者:钱 雄
- 推荐者评鉴
- 许三观,平凡的名字,平凡的出身,平凡的“城里丝厂送茧工”,他有着平凡的一生。书中讲述了许三观在生活困难艰苦的年代多次卖血求生的故事。他一生用卖血来一次次的克服生活中那些不可预测的挫折与困难,看着他一次次的卖血,总是担心他会不会就此死去,但结果却是一次次的出乎意料。读完此书,虽也有些许压抑与沉闷,但却透露出了一丝丝的温情,一丝丝的感动。许三观靠着卖血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他是家中的顶梁柱,亦是家人心中高大的守护神。或许他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终究是一个平凡而善良的人,一个合格的丈夫,更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合上书本,心中既为许三观没有因年轻时卖血而垮掉了身体,也为了他的英雄迟暮而感到难过,是的,他是英雄,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他早已习惯了付出与撑起家里的一片天,每每遇到困难,总能咬紧牙关一次次解决,终于,有一天他发现自己不再年轻了,已经不能再如当年了。就像身经百战的老将再也拿不起战刀、老迈的千里马再也不能远行,那种落差感与力不从心,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吧。平凡的许三观,他在时代的背景下是卑微而渺小的小人物,但在他家人的心目中,却是一位伟大的值得尊重的好父亲。
- 作者:王智敏
- 读《许三观卖血》有感
- 作者陈忠实,他为了创作这部作品用了两年时间准备,用了四年时间写作。这部作品是陈忠实在其44岁时开始准备,至50岁时才完成。这是一本经过岁月沉淀的书,里面蕴含着沉甸甸的名族文化,是大作家陈忠实的沥血之作。该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虽然这本书只写了两个家族的兴衰变化,但是却浓缩了半个世纪的中国农村变化。而看熊文观后感,深感与心,也许经历了世态炎凉,沧桑变化,最终如他所说:陈忠实写罗锅的白嘉轩像“狗似的”。如同《大话西游2》中,武士对情人说的那句: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啊!主角的背影在荒凉的大漠中远去,响起了“苦海泛起爱恨,在世间难逃的命运”的歌词。孙悟空白嘉轩都是狗,无论流浪还是固守,折腾还是淡然,终将被岁月的洪荒掩埋,被命运的无情吞噬,留不下一声悲鸣。
- 作者:王智敏
- 推荐者评鉴
- 最近再次拾起《白鹿原》,依旧没有读完,但在过程中却生出一种别样的情愫,一种对往事的回味:记得第一次读《白鹿原》,是在高三,枯燥的刷题备战,造成了我对小说志异特别的迷恋。某一天在旧书店里乱翻,翻到了一本没有封面,黑乎乎的书。打开一看,白鹿原这三个字似乎有一种魔力,让我使命般地捧起那过于厚的书,一气读了起来。“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一开篇,就是一种前所未见的瑰奇,那是一种我从未从文字里读出的味道。当然,更吸引我的是白嘉轩的初夜,田小娥的风骚,不时出现的“颤动”,“抖”,“叫唤”,让年幼无知的我看得面红耳赤,自己也呈现了一种奇怪的感觉,着迷地追逐着这些敏感的字眼,用了匆匆一个下午的光景看完了全书。这里用全书可能不太确切,应该是“全书的某些情节”更为恰当。大学时再读《白鹿原》,看到白孝文、黑娃,他们闹农协也好,当地下党也好,莫不是出于一种巨大的激情,在激情的诱导下近乎疯狂地“风搅雪”。批斗、逃亡、杀人,都在“革命”的巨大旗帜之下以一种喷薄的方式进行着,我忽然发现,“革命”和“情欲”这两个判若云泥的词语,竟然有如此的相像性。那都是一种勾魂摄魄般的欲望,在这欲望驱使之下少年人特有的激情和热血,不管不顾,只享受着释放的快感。所以我认为那是盲目的,一定是自己觉得天地在我手,而旁人看来幼稚不堪的。在这样又宏大又模糊的快感之中,自认为坚定的年轻人实际是迷失的,生命、伦理在此时无关紧要。在这个尺度上,精灵般的白灵跟破窑寻欢的黑娃、白孝文,乃至一辈子迷失在欲望中的鹿子霖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更加盲目,因为她是个聪明而感性的人,更容易在宏大中丧失自我。这是年轻人的悲剧,青春的魅力在于喷薄的生命力,而这生命力中蕴含着的欲望会将人反噬。所以当我读到白灵被同志活埋的文字,突然地,从内心深处悲恸不已。从而我再次将其束之高阁。现在我再次拿起,内心其实是拒绝的,毕业多年的我早已失去了那份“自讨苦吃”的勇气,试图努力避开一切痛苦、悲伤的事物,从而更好的保持那来之不易的幸福感。我也终于理解,陈忠实写罗锅的白嘉轩像“狗似的”。如同《大话西游2》中,武士对情人说的那句: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啊!主角的背影在荒凉的大漠中远去,响起了“苦海泛起爱恨,在世间难逃的命运”的歌词。孙悟空白嘉轩都是狗,无论流浪还是固守,折腾还是淡然,终将被岁月的洪荒掩埋,被命运的无情吞噬,留不下一声悲鸣。你我皆如是...
- 作者:熊 文
- 读《白鹿原》随想
- 点我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