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 健康素养是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是应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新发再发传染性疾病的重要策略和措施,是提高公众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让公众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提升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自我管理能力,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中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08年的6.48%上升为2015年的10.25%。
-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一、发布《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
2008年1月,原卫生部以公告的形式发布了《中国公 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明确提出了 现阶段中国城乡居民为了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应该具备的 基本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共计66条,又称《健康素养 66条》。随后,原卫生部配套出版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 ——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释义》和《健康66条——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读本》,供专业人员和普通公众选择使 用。
《健康素养66条》是在评估城乡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和健 康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于从根源上降低传染病的 发 生、遏制慢性病持续上升态势具有重要意义。《健康素 养66条》是世界上第一份界定公民健康素养的政府文件, 是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面向城乡居民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普及 的重要依据。
2015年,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传司的领导下,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对《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进行了修订,形成《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并正式发布。
广大农村居民健康知识匮乏,生活环境卫生条件差,不良卫生习惯广泛存在,导致传染性疾病多发。为了向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农牧民地区宣传普及健康知识,当地健康教育工作者将健康知识读本翻译为藏文、蒙古文、维吾尔文等多种文本,供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阅读。图为牧民在劳作之余学习《健康66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读本》。
二、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
1994年7月,原卫生部等4部委联合发起“全国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2002年更名为“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成员部门增加到9部委。项目旨在提高农村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改变农民不良卫生习惯,提高农村居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减少和消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1.大力开展卫生知识普及
针对农村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采取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的策略,通过电视、广播、公益广告、标语、折页、宣传画、读本等多种形式向农民群众宣传普及卫生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2.改善农村卫生条件
针对农村地区卫生条件差、人禽畜粪便无人管理等问题,在农村地区开展了改水改厕建设、沼气推广项目和环境生态建设。
3.创建“行动”示范县
创建国家、省级“行动”示范县(区),以点带面,推动全国工作。至2005年,全国建立了50个国家级行动示范县(区)。
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2009年,作为“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实施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向辖区居民提供。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国家财政提供经费支持。2009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为人均15元,2016年提高到人均45元。
2016年服务内容扩展到12大类45项,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等。
四、中央补助地方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
2012年起,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财政部启动中央补助地方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传司牵头、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具体实施。2012年经费投入为2.38亿,2015年增加到2.59亿。
项目以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主要目标,包括公益广告制作、健康巡讲、健康促进场所创建、重点疾病健康教育、健康素养和烟草流行监测等工作。项目覆盖全国,国家财政重点支持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
1.公益广告
支持中西部22个省(市、区)每省每年制作健康教育公益广告2部,重点围绕健康素养、烟草控制、重点疾病、区域性疾病等确定主题,并在省级电视台播出。
2.健康巡讲
通过讲座的形式,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慢性病防治、传染病防治、公共场所禁烟、卫生应急、妇幼保健、食品安全、合理用药等基本知识与技能。
3.健康素养和烟草流行监测
从2012年起,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每年开展全国范围的公民健康素养监测和烟草流行监测,监测结果通过官网及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发布。监测数据已广泛用于国家相关健康政策的制定。
4.创建健康促进医院
为了推动控烟履约进程,自2009起在全国范围开展无烟医疗卫生机构创建活动。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创建2173家健康促进医院,建立了106家项目戒烟门诊,向5531人提供了戒烟帮助。
5.重点领域和疾病健康教育
针对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结合地方病、血吸虫病、包虫病、鼠疫等地域性疾病,开展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
五、健康中国行——全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
2013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启动 “健康中国行 ——全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活动办公室设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每年选择一个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作为主题,开展健康促进和科普宣传活动。2013年宣传主题为“合理用药”,2014年宣传主题为“科学就医”,2015年宣传主题为“无烟生活”。
1.开发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传播材料
开发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制作宣传海报、招贴画、公益广告、问答手册、健康巡讲标准化课件等系列传播材料,编写主题科普图书,供各地、各机构开展活动使用。
2.利用大众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召开新闻发布会、媒体沟通会和培训会,提高媒体宣传报道健康信息的能力。通过拍摄专家访谈、发送手机短信、开辟报纸专栏等活动,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广泛宣传健康教育核心信息,提高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3.开展健康传播优秀媒体推选活动
为了激励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积极参与健康知识传播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健康传播优秀媒体推选活动,并对各省(区、市)推选出的优秀媒体进行表彰。
4.开展优秀巡讲专家评选活动
为了鼓励医疗卫生专家积极参与健康巡讲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优秀巡讲专家推选活动,并对各省(区、市)推选出的巡讲专家进行表彰。
5.举办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各地组织专家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进行巡讲和咨询,发放健康传播材料和健康工具包,组建基层健康宣讲队等。
六、健康促进区县创建行动
2014年起,中国启动“健康促进县区建设”工作,在县(区)这一层级,推广实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中国的行政级别分为中央、省、市、县、街道五个层级,其中,县级政府具有完备的财政、教育、体育、科技、文化等行政机构,既执行上级政府政策,又具有制定辖区政策的权力与能力。因此将“县级”作为健康促进工作的突破口,这是中国多年摸索得出的健康促进工作经验,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健康促进工作模式的重要形式。
健康促进县区工作开展3年来,国家级健康促进县区共196个,覆盖55.1万平方公里,共覆盖户籍人口5654.9万(占全国总人口的4%以上)。随着健康促进县区工作的深入,将覆盖更广区域,服务更大人群。
1.建立“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的工作机制
健康促进县区开发健康促进公共政策,制定健康促进工作规划、指导意见、方案等。发展改革、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文化、体育等各行政机构均承担起健康促进责任。
2.开展健康促进场所建设
大力开展健康促进医院、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机关、健康促进企业、健康促进社区创建工作,为公众创造安全、舒适的学习、工作、生活和休闲娱乐场所。
3.多部门联合开展健康行动
卫生计生与教育、体育、文化等部门联合开展健康活动,如:与教育部门联合开展小学生健康知识绘画;与体育部门、老年文化团体定期开展登山、长跑、自行车骑行、野外露营等户外旅游健身活动;与文化部门联合举办居民健康知识讲座等。
七、光彩·西藏和四省藏区健康促进工程
为改善边远山区、贫穷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及民生问题,提高藏区群众(特别是母婴)健康水平,自2012年起,原国家人口计生委、全国工商联、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联合开展“光彩工程”(2013年前称为“同心工程”)。
1.开展健康巡讲
向育龄夫妇宣传优生优育、住院分娩、孕产期保健知识,传播科学育儿理念;向藏区农(牧)民家庭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
2.开展咨询义诊
组织专家深入藏区,开展“藏区行”咨询、义诊活动,为藏区农(牧)民提供医疗服务。
3. 培训基层专业人员
组织专家对基层卫生计生服务机构开展能力培训,提高基层人员的妇幼健康服务能力。
4. 送健康大礼包
为藏区新生儿、孕产妇家庭提供“关爱新生儿健康大礼包”、“汉藏双语文化包”等宣传品。
5. 光彩健康小屋
设立“光彩健康小屋”,长期服务当地群众健康,并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培训与交流。
1989年,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启动卫生城市创建活动。截至2015年,全国共有259个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3。城市基础设施得到发展,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医疗垃圾处理系统建设完备,市容环境日益改善,城市宜居程度不断提升,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得到控制。
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起“健康城市”运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在北京、上海开展健康城市试点工作,积累了健康城市建设的宝贵经验。
2014年,我国政府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鼓励和支持开展健康城市建设”。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2016年,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健康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政府未来较长时间内的重点工作。
八、从卫生城市到健康城市
成效
1.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
2008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6.48%,2012年为8.80%,2013年为9.48%,2014年为9.79%,2015年为10.25%,呈现出逐步上升趋势,表明中国政府开展的系列公众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初显成效。
2.政府投入不断增加
2012年,健康素养促进行动专项投入为2.38亿,2013年增加到2.44亿,2015年增加到2.59亿,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健康素养促进行动专项投入。
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2009年政府投入经费为人均15元,2016年递增到人均45元。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13.39亿人计算,2016年投入已超过600亿元。
3.政府牵头,多部门合作机制初步形成
通过实施健康素养促进重大专项、健康促进县区试点建设、亿万农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等品牌项目,提高了各级政府对公众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强了对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和健全了项目地区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的体制机制。
4.健康教育专业队伍能力显著提升
全国各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组织协调、项目实施及评价、健康传播等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同时,积累了管理和实施大型项目的工作经验,项目管理和执行能力也大大提高。
5.健康素养监测体系逐步完善
2012年,建立了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系统,标志着健康素养评价步入规范、连续的监测时期,监测结果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制定健康政策的重要循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