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块钱丢了不心痛,为什么用五块钱买的甜筒掉了就很心痛呢?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天津前方心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发布时间:2016-12-05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更多有意思的心理学知识关注微信号"qianfangxinli"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声明:以上图文均来源于网络。本微信号仅为了分享心理知识、传递心理健康常识、共赏心理世界的乐趣,与任何商业利益无关。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或作者、来源标注错误,请您与我们联系,由衷感谢您的理解。
  • 这个问题可以用“心理账户”解释,这个心理学概念对个体经济、金融决策都有影响,1980年提出,“改变了新古典消费理论的完全理性人基本假设,揭示了影响消费选择行为的非理性因素”。
           
    芝加哥大学的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萨勒最先探索了这种不理智行为的后果。他用两个简单的问题来展示心理账户的作用,以解释个体在消费决策时为什么会受到“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

    下面的例子是原始实验的问法了,跟题中的情况差不多,都是“现金”和“物品”,两种情景:

    一、到了电影院,还没买票,就丢了十块钱

    二、花十块钱买了电影票,入场前票弄丢了

    两种情况具体如下:

    情况1:
    丢电影票“假设你决定去看个电影,花10美元买了张票。可是一进电影院,你就把票丢了。座位不对号,你也没办法重新拿张票。你会花10美元再买一张吗?”

    萨勒做这项调查时发现,只有46%的人(调查对象为200人) 愿意再买一张电影票。然而对于另一个很接近的问题,人们的答案却完全不同。

    情况2:
    丢现金“假设你决定去看个电影,一张票10美元。可是一进电影院,你就丢了张10元大钞。你还会花10美元买张电影票吗?”

    尽管在两种情况中,损失都是相同的10美元,但这次88%的人(调查对象为183人)说愿意买电影票。

    差异解释:
    实际上,在不考虑需要重新排队等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上面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不管丢的是10美元现金还是电影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10美元的东西,仅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

    两组数据差异较大,萨勒对此的解释是:看电影一般会被看作一项用票价交换观影体验的交易,人们在脑海中把现金和电影票归到了不同的帐户中,即“现金”账户和“电影票”账户。

    所以丢失了现金相当于“现金”账户遭到了损失,并不会影响电影票所在的帐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会选择去看电影,丢失的钱并没有被归入“电影票”的心理账户中,所以再拿出10美元来买电影票也是可以的。

    但是若丢了电影票,丢了的电影票和后来再买的门票都会被归入了同一个“电影票”帐户,再买一张票的话,电影就显得有点贵,因为看上去好像要花20元看一场电影,人们当然会觉得这样不划算,这也造成了实验中只有46%的人愿意再次购买的结果。

    而题中的这个问题与萨勒的实验相类似,丢了的5块钱记到一个“现金”的心理账户下,丢了后该账户扣除5块钱,而甜筒的花费则记到另一个名为“甜筒”的心理账户下,看作一项用现金交换观美食享受的交易,如果甜筒掉了,看上去会更贵,因为这时候一个甜筒相当于要“花掉”10块钱,而不止是5块钱,相对会更心痛。

    心理账户理论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补充在于,人们在决策的时候,并没有完全追求理性认知范畴中的“效用最大化”,而是经常考虑情感层面上的“满意最大化”,决策具有非理性因素。
  • 作者:捏捏诚  来源:知乎网
  • 前方心理竭诚为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咨询热线: 022-2322 4636
                    13116006192(可搜微信)
  • 五块钱丢了不心痛,为什么用五块钱买的甜筒掉了就很心痛呢?
  • 更多精彩好文,请关注微信号"qianfangxin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