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习之第127期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扬州融媒体
发布时间:2021-09-05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时习之第127期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内部资料  请勿外传
  • 2021年9月5日
  • 第127期
  • 全媒体新闻中心
  • 时习之
  • 报道中这些词可别用错
  • 咬文嚼字
  • 融媒实践
  • 业务加油
  • 值班手记
  • 海报,从“配菜”到“硬菜”
  • 重视写好新闻背景
  • 把握主基调 提高话语权
    抗疫报道中的辩证法
    内容,最好的流量容器
  • 目录
  • 值班手记
  • 01
  •        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需要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共同筑就一道密不透风的坚固防线,也需要党报坚持正确方向,引领舆论走向,在全市范围内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这也是疫情防控的重点之一、关键所在。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如何进一步唱响主旋律、提高话语权,为全市疫情防控大局加油鼓劲、凝心聚力,8月24日—30日的扬州日报从内容到版面都进行了新的探索。       
  • 吴生锋
  • 把握主基调 提高话语权
  •        我市疫情防控趋稳向好、进入扫尾阶段,疫情防控从阻击战转入歼灭战,但省市主要领导和每天召开的调度会都反复强调,要“把严的主基调继续坚持下去,夺取全面胜利”,这既是当前疫情防控的要求,也是党报宣传必须把握的主题基调,不能“跑偏”。
           8月22日,我市首次实现无新增病例,这无疑是一个普大喜奔、鼓舞士气的好消息。但是“零新增”不等于“零风险”,常态化防控力度依然不能减,我们的宣传报道既不能“不声不响”,也不能“盲目乐观”,要及时向全社会传递振奋人心的信息,同时,也要把握好尺度和角度。
           围绕“零新增≠零风险”这个主题,在周总部署要求下,编辑部迅速拿出策划方案,各融媒中心全力配合采访,8月24日,日报推出二三跨版聚焦热点、引导舆论。整个跨版,既有大量的“实现这个‘0’,他们努力努力再努力”的故事,也有“保
  • 把握主基调
  •        全市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在继续加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前提下,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每天召开
  • 适应新变化
  •        住这个‘0’,我们坚持坚持再坚持”的做法,还有权威发布、专家提醒等,形成了内容丰富的专题架构。跨版两个“0”的版面设计,打破常规,非常醒目,使得专题的主题主调更加突出。头版杨仲平文章《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对“零新增≠零风险”进行了深入理性的解析、提出了鲜明的观点。整张报纸都在强调,“零新增”不等于“零风险”,决不能放松警惕、盲目乐观,对夺取疫情防控全面胜利发挥了引领引导的作用。
           疫情防控进入扫尾阶段,但越是到了这个时候,越不能有丝毫懈怠、麻痹大意。这一周的日报充分体现了这一主基调,尤其是头版,在最突出的位置刊发市疫情防控调度会的消息,持续推出系列党报评论,《在有力有序有效上下功夫》《以有效之防确保有序之复》都反复强调,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
  • 新闻发布会,“官宣”全市疫情防控最新动态,并密集发布相关通告——疫情风险等级的调整、保供应保物价,特别是主城区农贸市场、超市等恢复经营,滞留人员返程,等等,老百姓高度关注,党报的报道就必须适应疫情防控的新变化。
           权威发布。8月25日,第27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传递出了逐步解除社区的封闭封控管理、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已清零、扬州社会面已七天无新发病例、主城区首批30家农贸市场将复工营业等提振市民信心的重要信息,26日的日报三版进行了精心编排、突出处理,迅速将这一系列重要信息向社会发布。2021年秋学期开学在即,在刊发市教育局新闻发布会消息的同时,二版同时配发一篇《各中小学开设新生“云班级”》,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服务性。每天的四版固定发布当天的通告,有时通告深夜一两点才到,版面就临时调整,确保刊发。
           主流发声。随着一系列新调整的封闭封控小区管理措施、居民持证进出制度开始施行,主城区30家农贸市场以及各大超市也已重新开放。这无疑是市
  • 民最关注关心的内容。风险等级调整后,小区管控如何,记者对主城区部分区域进行了探访,28日的日报头版二条位置推出《调整不“降责” 管控仍严实》,从现场来看,疫情防控措施得到了严格执行,居民也比较理解配合。30日的日报继续回应百姓关切,推出了《烟火气回归 开放不解防》《看看这些小区的出入证长啥样?怎么用?》等稿件,在报道新动态、好消息时,也聚焦了农贸市场、超市和社区落实防控要求、工作流程,再次提醒市民还不能“一放了之、一哄而上”,要时刻绷紧防疫这根弦,做好个人防护,自觉遵守防控要求和流程。
           不少新冠患者因及时医治已出院,日报先后刊发《回家了!扬州首例康复患者出院》《“一人一策”中医专家全程诊治患者》《他们全力守住患者的“生命之门”》等,对定点收治医院的医务人员及患者医治过程进行了跟踪报道,有案例、有现场、有细节。     
  •        在分众化、差异化传播的当下,一套话语满足不了所有人、一个腔调难以唱遍天下。党报要进一步提高话语权,通过生动形象、多样手段来表达,以丰富的内容和精彩的版面语言来满足读者的“口味”,进而彰显党报的定位和特色。
           这一周日报有一个亮点看点不得不提,就是新闻图片的运用。28日的头版,《疫情下的扬州色彩》组图,有很强视觉冲击力,让当天头版非常出彩。精选“志愿红”“天使白”“警察蓝”“外卖黄”等四张特写图片,以很精巧的角度、更直观的表达,小中见大、由点及面,展现出扬州抗疫战士挺身而出的群体形象,也彰显全市人民积极响应,共同“战疫”的精神力量。略有遗憾的是,这组图片是新华社记者拍摄的。当天的三版《代购志愿者的“保供链”》,用图片以“直播”的形式,记录了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人员为居民采购生活必需品的全过 程,一目了然。
  • 表达多手段
  • 返回目录
  •        图片被称为“世界的语言”,一张清晰可见的图片,往往能跨越语言的局限性,并且通过镜头所捕捉到的大量信息,也能使得一篇新闻报道更富有生命力,让报纸版面更丰富有质量。
           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手段之一,日报在新闻图片的运用上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疫情防控宣传报道持续了一个月,来自一线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党员干部、志愿者的故事,以及基层防控的好招新招的文字报道已很充分,甚至出现了同质化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编辑精心编排,对来稿作“园区化”、集纳式处理,在各个版面上“制造”出一个视觉中心,形成报道特色;另一方面,围绕主题大量选用新闻图片,让报道更出彩、更醒目。如29日头版,《与时间赛跑,他们担当战疫“急先锋”》《中西医结合,他们演绎真情“治愈系”》。
          当前疫情防控趋稳向好,但还没到最后的全面胜利。一些来稿中有提前进行总结的内容,编辑及时作了提醒和规避。审慎平实,不说过头话,在采写过程中必须要注意。     
  •        2021年夏秋之交,扬州作为江苏疫情防控的主战场,“硬铮”的扬州人民上下一心同奋斗,咬紧牙关战疫魔。作为市委市政府指定的信息发布平台,在集团领导亲自组织、策划下,扬州发布行动迅速、高效联动、作风扎实,新闻报道客观、积极、正向,每日编发自采稿件120篇左右,月发抗疫稿件4000条,总点击量超1.1亿;扬州发布微信
  • 朱广盛
  • 抗疫报道中的辩证法
  •        抗疫期间,出台的措施多,有时遇到的情况复杂,怎么报大有讲究。必须对新闻报道和各类信息发布严格把关,强化舆情引导,避免负面影响。
           处理好市级层面与县市区报道的关系,就要把握好尺度。聚焦主城区,兼顾县市区,对县市区的报道不能喧宾夺主。尽管网络平台是海量,编辑部希望稿件多多益善,但所有的新闻报道要服从并服务于抗疫大局。
  • 政策报道要把握好尺度
  • 月发稿近200篇、总阅读量约3千万,微博发稿近500条、阅读量约7千万。推出了一批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好作品,形成了疫情阻击与舆论宣传两个战场有效支持、有效配合、并肩作战的良好局面。
           尤其在政策理解、题材把握、内容把控、网络表达诸方面严守纪律,不踩红线,不破底线,不给舆情火上浇油,不给吐槽提供子弹。现将新媒体平台编辑实践中的心得体会略加梳理,与同仁齐心协力守土把关,为夺取疫情防控全面胜利提供有力舆论支持。
  •        处理热点报道也要把握好尺度。如出国留学的学子及其家长如何离开扬州,是扬州抗疫中的一个热点,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指挥部专门出台了《扬州籍留学生离扬出境受理公告(第43号)》,扬州发布等市属媒体均做了发布。由于多种因素夹杂,相关舆情上了热搜,因此当细化措施“扬州籍留学生离扬出境服务专班”公告出台以后,则由主管单位刊发,不宜再由大众媒体传播扩散。
           涉外题材报道更要把握好尺度。如涉及留学生的报道,一定要慎重。《七夕节 扬大免费给留学生一份充满能量的浪漫礼物 》,从标题来看可把我们吓坏了。后来进一步了解,其实写的是留校学生而不是留学生,因为仅仅加了一杯酸奶,事情过于细碎,就没有刊发。
           对重点区域的报道要严守纪律要求。如果前往封闭管理的医疗机构采访,存在个人防护风险,自行前往,会带来诸多麻烦。好在我们的相关报道都坚持由健康融媒中心统一扎口,由主管部门审核后发稿,确保万无一失。     
  •        无论是社区管控、核酸筛查、集中隔离,还是流调排查、物资保障,都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社区基层干部群众、志愿者冲锋在第一线。我们面广量大的报道都把镜头对准基层一线,把版面和头条让给最可爱的人。不管是“一线好招”还是“闻令而动”,写的是基层最苦最累的人或团队,说的是感人至深的故事,推介的是行之有效的做法。这些报道,起到了表扬先进、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的作用,为打赢抗疫阻击战加油鼓劲。
           但是,始终有一些单位想方设法表扬自家的领导,偏偏没有动人的事迹。这就容易诱发舆情,结果会适得其反。如《清走了垃圾小山 送来了抗疫物资 扬州审计人抗疫也“较真”》从头至尾,都在表扬一位副局长,就不太妥当。因为这是一支队伍,是一个战斗的集体,不能眼里只有个别领导。
           抗疫期间的广告投放也必须坚持与新闻宣传一样的尺度,与抗疫大局格格不入的绝对不能发,不
  • 镜头对准基层一线人员
  •        在小区刚刚封闭或封控管理的时候,有个别社区、小区组织晚上统一放音乐唱国歌,记者还专门写稿报道。此类有组织的庆祝、唱歌等活动,不宜报道。类似的还有8月23日,扬州抗疫迎来“0时刻”。《欢庆病例零新增》这样的稿件发不发?按常理说,貌似可以发。但根据国家省市疫情防控调度会及扬州市疫情防控工作调度会精神,关于疫情防控取得的阶段性成效,要保持谨慎态度,不说过头的话。扬州抗疫工作越到最后越要坚持,为了防止助长麻痹、松懈思想,我们没有把这种喜形于色的稿件放行,而是引导广大市民强化零新增不等于零风险的理念,在小区内不扎堆、不聚集,非必要不出户。
  • 不符合抗疫大局的不放行
  • 能添乱,更不能引发舆情。所有广告宣传的内容先进行预审,符合要求的再走广告流程。对一些不符合抗疫要求的做法,不加选择地自我表扬,一律亮起红牌。       
  •        根据社区管控工作需要和指挥部要求,新闻单位
  • 暗访报道服务抗疫大局
  •        不仅文字上要严格把关,图片上也要符合抗疫要求。有的单位组织的宣传稿件,图片上的同志口罩不戴,多人聚集摆造型拍照片,与抗疫一线的要求不一致,会引起广大居家隔离市民的反感情绪,必须将其挡在刊发之前。
           还有的题材报道要讲究策略方法。如扬州密接者到江苏其他设区市隔离的,各个地方情况不一,网友反响也不同。要不要报道?当然要。如何报道?就不是随心所欲的了。而是要加强组织策划,讲究报道的节点、报道涉及的面。至于什么时间推出,也是大有讲究的。集团组织策划的家书系列《见字如面》《纸短情长》《曙光在前》《风雨同“州”》,之所以反响强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掐准了时间节点、内容支点、情感泪点,每一封家书都是精心打磨,图文版、视频版同步推出,市内市外皆说好。     
  •        为完整传达指挥部的政策,我们对通告的标题原封不动。对江苏省的每日病例通报,都是“截至
  • 用词力求准确防止歧义
  • 除了正常的宣传报道,还要承担起舆论监督的重任。
           我们双管齐下,条口记者每晚随纪委督查组明察暗访,机动新闻记者则深入基层探访,对群众呼声大、问题集中的盲点、弱点部位进行暗访,先后采写了《市疫情防控监督检查组夜查,记者随行采访——“守门人”查得细 少数居民“心大”》《扒围挡、不戴口罩,这个中风险区有个监管“盲区”》《夜间这条路有点乱:门店经营,居民闲逛》《“菜篮子”深夜防疫太松散》等报道,十分难得。
           与公开报道不同,这一组报道敢于直面问题,每篇舆论监督稿件经审核以后,都报给指挥部的相关小组,迅速落实整改,真正发挥了内参的作用。而且这组内参以新媒体的方式呈现、传播,既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又不会大范围扩散。准确把握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为我所用,服务抗疫大局。
  • 返回目录
  • 8月某日24时江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从不强化每日的病例数,看似程式化的处理,却有着良苦用心,以免造成市民心理恐慌。乍看起来改不改标题是细节,但是节骨眼上的细节,就决定着人心的稳定。
           关键时刻,不容出错。扬州某媒体疫情发布出现差错,将8.20写成了7.20日。还有一家媒体对零新增的报道用词欠妥,把坚守零增长简化成守零。网友提醒,再忙也要有审核校对吧,因为代表的是城市形象。因此,新媒体编校出版环节特别要重视防差错,记者写稿提交要回头看,编辑改稿要回头看,校对完毕回头看,总监审稿也要回头看。
           特殊术语不可混淆,如“平价蔬菜”与“直供蔬菜”。疫情期间,扬州发布关于我市“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供应的报道,关注度极高。“平价蔬菜”供应意味着质优价廉保证供给,给市民的期望值太高,难度很大,而改成“直供蔬菜”以后,就少了一些束缚,多了一些余地。因此用词推敲学问大,事关民生大文章。     
  •       疫情期间,晚报微信紧跟抗击疫情的步伐,传达政策、解疑答惑、服务网民。随着病例归零,新媒体运营也进入了“后疫情时代”,网友高度关注疫情的势头有所下降,微信阅读量逐步回落,这也再次说明,内容才是新媒体最好的流量容器。
  • 古洪庆
  • 内容,最好的流量容器
  •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全新阶段,晚报微信内容紧紧围绕政策发布、服务用户两方面展开,在“新闻+服务”运营模式上不断优化升级,更好地引导用户、服务用户。
           每天9点左右发布的“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内容,已从网友最为关注的新闻转为常态化资讯;而区域风险等级调整、核酸检测公告、小区管控措施等成为网友追踪的焦点,阅读高峰期也在这三方面的内容上得到了体现。比如:
           8月23日推送的《关于调整主城区封控管理小区管控措施的通告(第57号)》,提出对封控管理小区(未有过阳性感染者)实行“足不出小区”的管理办法。官宣从“足不出户”到可以开门小区里走走,对于憋了多日的居民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他们通过转发互相告知、提醒,成为当天的刷屏内容。
           《关于8月26日开展部分地区核酸检测的通告
  • 新闻+服务:非常时期的成熟模式
  • (第66号)》,因检测范围涉及宝应、江都区全部区域、主城区60个居民小区、集中隔离点,总目标约150万人,范围非常大,关注人群也非常多。
           8月27日推送的《关于疫情风险等级调整的通告(第70号)》,一次性将多个区域疫情风险等级由“中风险”调整为“低风险”。这样的好消息,涉及区域和没涉及区域的居民都在转发庆祝,并期待仅剩的7个中风险区域也快速转为低风险,达到全城解封条件。
           疫情发生以来,晚报微信的“‘疫’问‘疫’答”栏目成为服务网友的主通道之一。如何出行、生活物资采买困难怎么办、疫情期间如何安全购买熟食、黄码如何转绿、风险等级如何调整、小区解封有什么标准……内容涵盖了防控政策、居家生活的方方面面。每次推出,会引发数百位网友留言咨询,成为“防疫政策”内容外网友追逐的一个热点。
           总体而言,由于每天内容相对“重复”,容易导致关注疲劳,加上疫情逐步接近尾声,网友对疫
  •        都说疫情火了新媒体。从武汉发生疫情开始,只要发生疫情的城市,当地新媒体阅读量都蹭蹭地往上飙,狠狠地火一把。
           其实,不是疫情火了新媒体,关键是疫情为新媒体提供了更加有质量的内容。疫情期间,大家都“宅”在家中,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自然很多,微信公众号、抖音,是公众获取资讯的主渠道,特别是关于疫情的新闻,是一座城市全民关注的焦点,不火都难。新媒体只是平台、渠道、工具,核心价值还是内容。这一周,有两条“10万+”的稿件异常抢眼:
           一是《刚刚发布:我市25日核酸检测发现1名阳性感染者》,8月26日,扬州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前一天发现1例核酸检测阳性。这条稿件冲上“10万+”的速度非常快。分析发现:当天,
  • 内容为王:重塑新媒体核心价值
  • 情内容的关注有所下降,微信阅读量也逐步回落,一周仅产生了6条“10万+”稿件。     
  • 新闻发布会破天荒推迟到下午;而且在前两天都是“0增长”的情况下,突然发布“一人呈阳性”的重磅消息,内容非常详细;同时变相回应了网络传言……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无疑成了一枚深水炸弹,刺激着网友的神经。
           二是《解封的消息来了,要遵循这个原则!》,在8月25日举行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工作组社区防控组专家介绍了解封原则和解封方案。放在平时,这样的稿件显得很“软”。但是,在全城市民都期待解封,却不知道何时解封、解封规则是什么时,注定这条稿件也会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这两条稿件,一个引爆性很强、一条实用性对口,但有一个最重要共同点——“料”都很足,在不同的时间点上,都踩上与日常更新内容差异化很大的节奏。可见,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内容为王,才是“破圈”的王道。     
  •        疫情暴发,同步引爆了另一场“没有硝烟”的舆论战,新媒体成为传播这场“战役”的决胜因素之一。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超常措施”渐渐趋于“常规操作”,必须要思考“后疫情时代”我们的新媒体怎么运营?
           持续输出优质内容是关键。新媒体,输出的最终是内容,只有持续输出优质内容,才能维持一个平台的稳定和热度。从疫情情况看,解封、复工复产、开学、医院恢复开诊、电影院及综合体开门营业等回归“平常”的内容,将成为接下来的重要新闻;包括疫情结束后的常规化运营,必须要提前研究对策,尽量确保强劲势头。
           要重点加大对短视频的投入。所有人足不出户,对于“外面世界”的视觉满足主要来自短视频,这是疫情期间短视频平台火爆的重要原因。晚报抖音账号,由于权威、快速,成为不少网友获取疫情信息的首选通道,其关于疫情的“专题”播放 
  • 后疫情时代:强内容+创形式+搭平台
  • 返回目录
  • 量已超过1.4亿。遗憾的是,大多视频制作相对粗糙,严重缺少优质画面。所以,疫情之后,希望加大投入,重视短视频账号规划和内容生产、输出。
           让移动直播迸发新活力。短视频或许只是可视化的一个开端,伴随技术的发展,未来将呈现更丰富的视频传播形态。我们看到,宅在家里的各种直播,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就是在平时,慢直播、直播带货、沉浸式直播等新的直播形态都已扑面而来,移动直播呈现出了再一次快速发展的态势。可以说,移动直播的全天候、随时随地、无处不在,将不断满足用户对现场感、沉浸感、互动性的需求,让用户成为重大事件的参与者、重要时刻的见证人。
           疫情,也带来了新媒体的洗牌。后疫情时代,我们更要强内容、创形式、搭平台、塑账号,任重道远。     
  • 业务加油
  • 02
  •        请先看一条消息: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竣工
           (人民日报, 2021年06月21日)
           本报广州6月20日电 (记者罗艾桦、姜晓丹)6月20日,位于广州市恤孤院路3号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竣工开馆。该馆建筑面积从818平方米增加至2305平方米,历史陈列数量、现场展示效果、接待参观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成为重要的红色文化地标和深具标识性的城市文化符号。
           1923年6月12日至6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
  • 什么是新闻背景?
  •        新闻背景对新闻事实起着“烘云托月”或“绿叶扶红花”的作用。有人说它是新闻中的“维生素”,没它就“差点味儿”,足见其在稿件中的重要性。 如何写好新闻背景呢?转发一文一起学习。
  • 重视写好新闻背景
  • 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纪念馆内的陈列展览生动展现了这次大会的历史背景、召开过程、重大成果与深远影响。……据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刘瑜梅介绍,纪念馆参观人流量逐年倍增,2019年参观人次达52万。
           这条消息不仅写了“位于广州市恤孤院路3号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竣工开馆”的新闻事实,还介绍了中共三大的背景:1923年6月12日至6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这一句话就是新闻背景。不要小看了这一句话,有无这句话,效果是不一样的。有了这样一个背景介绍,人们就可更好地了解这稿子主要新闻事实的历史联系,稿子也“立”了起来。     新闻背景就是关于主要新闻事实的一个解释、说明,向读者介绍与新闻事实相关的来龙去脉,便于读者更好地感知新闻本身。     
  •        新闻背景有多种形态、多种类型,常见的类型3种。
           1.历史背景。
           如上面消息所写的背景:“1923年6月12日至6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是属于历史背景的介绍。它介绍新闻事实的历史状况,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等。
           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新闻,不是一个孤立的事实。它总是有一定的历史联系和发展变化,及时介绍与之相关的背景材料,能使人纵向地、立体地看待新闻事实。
           2.地理背景。
           一篇题为“蓝色万掌山”的旅游通讯,开篇写了一大段万掌山风光景色。随后就介绍万掌山的地理背景:“万掌山不是一座山的名字,而是云南普洱市的国有林场,是思茅城北部郊外东至大尖山下、北至与宁洱县德化镇交界的萝卜山、西至弯转
  • 新闻背景的类型
  • 山东坡的方圆十几公里的大片广阔山林的总称,地理区位非常独特,森林资源极其丰富。2021年7月,亚太森林组织普洱基地落户万掌山,万掌山因此成为亚太森林发展的一个平台,一个窗口,一山成万山,万山纵横,万木芃芃,世之瞩目”。
           有了这样的背景介绍,人们就明白了万掌山的地理位置和风貌,留下深刻印象。
           3.人物背景。
           写人物一定要介绍好这个人物的背景材料,惟此才能让人更加深切地了解这个人物。
           比如写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毕季龙先生的专访,首先要介绍一下毕季龙先生的背景情况:毕季龙先生是我国一位资深的外交家,上个世纪40年代曾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进行研究。1979年至1985年期间出任联合国副秘书长。1985年卸任后,任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多次出席各种国际会议和活动。
           以上的介绍使读者了解了毕季龙先生身份、地位和工作情况,再看全文的时候就比较顺当了。     
  •        第一、自然。
           写新闻背景是为了受众更好地了解新闻事实本身,因此一定要自然,不用硬写,以免画蛇添足。
           比如媒体上常见的简讯、一句话新闻等,就无需写背景材料。同时,诸如众所周知的人和事,也没有必要写背景材料。
           第二、准确。
           有些背景材料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名、职务、职称等,务求准确无误。背景材料是为主要新闻事实服务的,属于次要新闻事实,也容不得一点失真和瑕疵。
           第三、简明。
           背景材料贵在简明,内容要简明扼要,文字要简洁明了。要善于挑选那些能为主要新闻事实服务的典型材料,千万不能在稿子中罗列一大堆材料,喧宾夺主。
           第四、位置。   
  •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返回目录
  •        新闻背景材料在稿子中没有固定的位置、段落,以免行文生硬,形式呆板。写背景可以在文前、文中、也可以在文末。要注意运用灵活,尽量与主要新闻事实融为一体。
            来源丨华文融媒云微信公众号(作者丨刘国昌 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
  • 融媒实践
  • 03
  •        突发新闻、重大事件、重要时间节点……原先在融合稿件中常担任“配菜”角色的海报逐渐进化为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硬菜”,成为传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往往也是媒体跟进新闻事件的落脚点。 媒体为什么这么重视海报?怎样才能做出“好”海报?      
  • 海报
    从“配菜”到“硬菜”
  •        1. 传播主流声音
           新华社创意海报突击队监制卫亚表示,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新媒体舆论场信息呈爆发式增长,但也混杂众多杂声和谣言。“中央主流媒体既要抢先时效发布权威信息,以正视听;又要通过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增强内容亲和力,不断扩大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报成为最主要新闻产品。
           2.信息降噪
           在澎湃新闻交互设计部总监赵冠群看来,当用户被海量信息淹没,需要思考如何为用户“划重点”。
           传播降噪成为刚需,新闻产品是否简洁有力,关系到用户的去留。“轻质化的新闻海报捕捉当下的社会热点,又结合新闻与设计,直观、高效与社交属性强,适用于当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迅速发展成互联网新闻报道方式的大闭环中的前沿一环。”
           3.传递媒体情绪,发挥传播优势
            一张海报,通过色彩的对比、有冲击力的现场
  • 媒体为什么重视海报?
  • 画面或生动鲜活的手绘设计,再搭配有意思的文案和有张力的排版,能迅速吸引读者眼球,并在第一时间传达重要信息,同时也表达了鲜明的立场态度或情绪,引起读者共鸣。
            “体量轻、承载大、传播易,是海报的显著优势。”新华社海报突击队策划陈子夏表示。
           “海报的作用就是方便朋友圈传播、微博传播等,充分发挥视觉传播优势。”新京报设计部主编许英剑一语道破。
            4.提升视觉表达,凸显媒体审美
           “海报就是新时代的号外。”封面新闻总编辑助理兼内容平台部总监余行抛出了观点,“报纸时代突发新闻用发号外的方式传播,海报就是当代媒体跟进重要新闻的方式,第一时间发出的海报,既能吸引受众观看,也体现出封面新闻的新闻导向和审美。”
           余行认为,海报的视觉呈现日益重要,不仅能够吸引用户感官,也能够提升媒体的审美能力。“海报对媒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载体,机构媒体都应该有海报专业团队,也许不是独立团队或专职员工,但要
  •        每年生产上千张海报,各媒体有哪些秘诀?总结访谈嘉宾观点,《传媒茶话会》归纳出做好海报的5个要点。
           1. 把握“时、度、效”核心原则
           “做美术设计、视觉海报设计,首先要是一个新闻人、媒体人,其次才是设计师。”赵冠群介绍说,海报设计需以“时、度、效”为核心考量。
           一是把握新闻时效,快速反应;二是精准共情捕捉,有温度的沟通;三是凸显新闻主题,注重主次表达;四是视觉契合主题,美学风格灵活运用。
           “海报完成的时效性和质量要求、紧急程度有直接关系,常规海报要求3—5小时完成,重点海报半小时完成。”余行表示。
           2.主题鲜明,关键要素不能含糊
           “海报最重要的视觉元素是图片和文字,这二者缺一不可。”许英剑直言,图片精彩而标题文字
  • 做好海报的5个要点
  • 有美术设计团队,越好的媒体海报团队越强。”
  • 设计平淡或者是文案有表述不准确等问题就不是好海报,标题文案精彩而图片不佳,也不是好海报。
           比如,新京报系列夺金奥运海报设计突出“第几金、谁拿了、什么项目、什么成绩”这4个关键元素,而奥运会LOGO、比赛日期、新京报LOGO,推广二维码等是次要元素。
           3.视觉冲击力强、层次感分明
           “海报要吸引人,首先视觉冲击力要强,其次要独特新颖。”新京报体育新闻部主编包宏广分析说,新京报东京奥运会系列海报打破常规,先在色彩上做文章,有了别具一格让人眼前一亮的底色,另一个视觉冲击就是数字——中国军团第几金,这是绝大多数体育迷关心的信息,所以,把数字放大,让其占据海报最核心的位置。
           余行特别强调,海报文案不能直接用新闻标题,文案必须短小精干、重点突出。
           当然,设计海报时各元素间也可以大量留白,留白可以显著提升视觉冲击也提高了可读性,也能够使信息的传达更加层次分明。  
  • 返回目录
  •        创意海报突击队设计师潘红宇认为,当海报需要传达的信息量较多时,海报文字应按照信息的重要性,在文字大小、粗细、版式、色彩上做好层级梳理,让读者在第一时间看到最重要的信息,并通过视觉引导依次看到辅助信息。
           4.好创意出彩、海报风格尽量统一
           设计系列海报时,画面风格尽量统一,包括色调、版式、内容元素类型等。
           以创意海报突击队2020年国庆中秋双节推出的“月兔”日历海报为例,每天发布的标题都以“今日宜____”统一格式,一是借鉴老黄历玩了回“复古”,二是用满满的悬念吸引读者的好奇心和点击欲。
           在以手机端为主流阅读载体的今天,海报产品能够让受众“在一屏之内读到一切信息”,相对于长文字和视频,大大节省了阅读所需付出的时间,既有“快餐的速度”,又有“正餐的内涵”。
           来源:传媒茶话会     
  • 咬文嚼字
  • 04
  •        疫情防控,时刻牵动着你我的心。作为文字工作者,确保防疫相关文稿的严谨与准确,也是做好防疫工作的重要部分,不可马虎大意。江苏记协综合新华日报、交汇点等报道整理了10个案例,一起学习参考。

           错误案例1
           宁企高科技防疫、检测手段的助力,为这场防疫狙击战提高了效率。
           “防疫狙击战”,应当是“防疫阻击战”。

           错误案例2
           更大力度解决人民群众急难盼愁问题,使我们的决策部署更加符合基层实际、更加贴近群众期盼,让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更多惠及全省人民。
           “人民群众急难盼愁问题”,常规的说法应当
  • 报道中这些词可别用错
  • 是“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错误案例3
           农业农村部门积极与发改、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将畜禽产品、 苗种、饲料(包括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动物防疫品(包括 兽药、疫苗、消毒药等)的运输纳入生活必须品保障范围,帮助企业畅通“绿色通道”。
           “生活必须品”,应当是“生活必需品”。

           错误案例4
           在党徽闪耀的抗疫一线,50余名公路志愿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共产党员”。
           这里“党徽”应为“党员徽章”。党徽和党员徽章是不同的概念,身上佩戴的是党员徽章。

           错误案例5
           进港前夜间值班的水上执法队员已经和船民进行电话沟通,确认了行程、健康码、有无核酸证明
  • 等相关事项,让其停舶靠岸。
           “停舶靠岸”,应当是“停泊靠岸”。

           错误案例6
           火车站直接分流,高速口严格把关,多地严正以待迎接“复工潮”。
           “严正以待”应为“严阵以待”。

           错误案例7
           村委会每日对常驻人口、返乡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拉网式排查。
           “常驻人口”应为“常住人口”。 

           错误案例8
           为了大家的身体健康,出门记得带好口罩,请尽快到接种点接种疫苗。
           “带好口罩”,应当是“戴好口罩”。
  • 返回目录
  •        错误案例9
           “ 这次在南京爆发的是德尔塔毒株”。 此处 “爆发”应为“暴发”。 

           错误案例10
           疫情期间聚众打麻将,民警现场教育训戒。
           “训戒”应为“训诫”。

           来源:江苏记协公众号       
  • 业务探讨
    思想碰撞